发布时间:2025-04-04 23:40:36 来源:社会热点网 作者:梦中人
曾记否,在100多年前,在中国的辽东,爆发了一场让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受尽屈辱的两个外国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爆发的一场战争,对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日俄战争。关于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我们不去做任何的阐述,因为这个命题太大了,今天我们来聊的,是关于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真实态度。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一是受到了来自英国的帮助,因为两个国家签订了《英日同盟》共同反对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这对于英国来讲,很符合他的大陆均势战略。而另一个国家,就是当时的清政府了(或者至少是清朝人,因为没有任何来自中央的直接证据证明)。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糊涂了,明明咱们的教科书里一直都讲当时清政府是“严守中立”,并且也是我们批评这个政府软弱无能的罪证之一。但历史的真相确实是日本受到了来自当时清政府至少是半官方和民间的支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俄国对清政府的历史和现实威胁远比日本要大。说俄国人与清政府之间是世仇,这点大家还好理解,那清日之间不也是世仇么?甲午一役,害得我们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割地赔款,受尽了倭奴的欺凌。这样的深仇大恨,当时的清政府怎么会暗中助日呢?很简单,清俄之间的矛盾要远大于清日矛盾,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领土野心实在太大了。纵观整个历史进程,沙俄对清政府的肆意侵略几乎从未停止过。1688年,沙俄就曾极力拉拢当时蒙古的准格尔部加入俄国,并积极策动准格尔对土谢图汗部的进攻。1689年,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夺取了清政府喀尔喀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大面积土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沙俄以保护东三省铁路及其他权益的名义,乘机出动十几万军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企图兼并中国东三省。《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从北京撤走,交收东三省事宜再次提上日程。沙俄一再制造借口,不肯从东北撤兵,东北人民为此还展开了武装抗俄斗争。1901年,俄外交大臣拉姆多夫交给清政府驻俄公使的“交收东三省条约”草约中,提出了独占外蒙古地区的矿山、铁路及其他利益要求。条约签订后,1903年4月第二期撤兵时却违约不撤,反而于1903年4月18日照会清廷外务部另提所谓“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独霸中国东北的条款)并重新占领沈阳,俄国沙皇又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妄图霸占东三省进行统治。在接到沙俄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俄国“七项撤军新条件”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与俄国进行交涉,要求俄军撤退。俄国拒不撤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拒俄事件。而俄日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而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我们再看我们与日本之间。在甲午战争之前,我们一直视日本为蕞尔小邦、倭奴、倭寇,但这是汉民族对日本的一贯看法,在满人看来,清日之间并无世仇,亦无互相之间的敌对战争。中日甲午海战起因也是因为朝鲜问题。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之间并无恩怨,甲午之后,对日本的态度也更多的是因为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天朝上邦,被欧美人欺负也就算了,被几十年前还落后自己的日本小国给打败了,实在是耻辱。这更多的是出于情绪,而非实际利益,尤其是大陆本土上的领土利益纠纷。在日俄战争之前,俄国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仇恨可以说是新仇旧恨交织在了一起,面对俄国老毛子这种言而无信,咄咄逼人的恶邻,好不容易有人来干他一下子,而自己也有可能在这场争斗中获益,那其实就可以理解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对日本的暧昧态度。也才有了清政府明面上严守中立,暗地里帮跟自己同样有仇的日本,对俄国拉偏架,使黑手的咄咄怪事了。朝野上下的联日拒俄虽然表面上清政府是采纳了袁世凯“日俄果决裂,我应守局外中立”的意见严守中立,但朝野上下,几乎都达成了“联日拒俄”的共识。毕竟,若不是因为国力孱弱,根本无法承担与俄开战后必败的局面,根本不可能会将日本引入这场争端,并让日本人最终获益。在巨大的仇恨面前,“联日拒俄”就是最好的选择。那清政府到底是怎么个“联日拒俄”法呢?这里我们首先就要提到那个提出并主导“局外中立”政策的人物:袁世凯。当时袁世凯就派了很多他底下的军队,包括一些测绘侦察这样的力量到东北帮日本人干什么,叫招募马贼。其实什么叫马贼呢,有的说跟中国军队也分不清楚。到1904年,在清政府的暗中帮助下,日本间谍青木宣纯就组织了四五千人的“辽西马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后来北洋军阀当中非常著名的那个常胜将军吴佩孚。吴佩孚刚开始就是被袁世凯派到东北去帮日本人招募马贼的。吴佩孚几次进出东北,工作深受好评,其间曾被俄军俘获,但拒不招供,被判死刑后跳车逃生,战后晋升上尉军衔,日军授予其勋章。地方大员中,诸如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岑春煊这些封疆大吏也都曾在民间搞过募捐,来救治日本伤病员。甚至是那个写过著名《盛世危言》的知识分子郑观应,也在广州搞过募捐,捐助日本伤兵。此外,在日中国留学生还有组织“拒俄义勇队”回国协助日军的,还有在日本捐款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十字会在上海成立后,就曾赴满洲慰问救护日军伤兵。可以说,此时此刻,从朝廷到地方、从官场到民间,都弥漫着一种浓重的“联日拒俄”情绪。这些举动在现在看来,虽然是不光彩的,但是在当时,作为一个像清朝这样的弱国来讲,这似乎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无奈之举。毕竟国与国之间向来都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日俄战争这个场景中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臭名昭著的黄俄罗斯计划最后,莫名其妙、突然想起了《亮剑》丁伟的毕业答辩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引用素材: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3】--党史频道-人民网吴佩孚曾助日军打俄军 获赠日本勋章-搜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