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专家,还是政策,都很清楚,当前民营经济信心与活力严重不足。 为什么? 网上还在热烈地讨论:如何区别企业家与资本家?这种讨论的意识形态的潜台词,是在给民营敲响警钟,不要总想着赚钱,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做贡献。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难道创业还有意识形态的风险? 那还创什么业? 不创业,妥妥的工人老大哥,农民伯伯,创业了还有了成为资本家的危险,这就有了一个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那就不是民营自身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民营的合法性、长期性的问题。一方面,现实中需要民营,因为民营支撑了中国经济60%的税收,85%的就业,这在四十年内国企是没有力量替代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持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民营这些野小子太活跃,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碗水就不好端了,从而出现了限制与支持的双重视角。 对于充满了矛盾的双重视角,魏杰教授的解释是“理解偏差”,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表达,什么叫理解偏差,其实说的是一种严厉的约束并不是要干掉谁,只是在调整权重与主导性,但是,有过太多历史记忆的民营集体吓尿了,一代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卷了、润了,跑到新家坡去做闲云野鹤了。 这是专家的解释,解释不了人心,解释不了历史,解释不了社会现象。 说到底,还是理论目标与现实目标的冲突,我们甚至还有一种幻想,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奔向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新型市场经济的幻想,这在理论上得不到支持,传统理论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中间道路,而1140家马列学院还没有建立起新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上就绕不过去,吴小平的离场论并不是他的发明,他只不过是在述说一个事实,是理论的事实,也是现实的事实。我们目前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并没有抹去““权宜之计”的阴影,网络上对民营的歧视一如既往。 但有一点应该通透了,这就是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主导资源配置,并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向全世界宣布:不搞计划经济。 过去实践也不断证明,用办公室精英的行政指令决定资源配置,效果并不好,而对民营的规范有序治理,从结果上看,也的确引起了清华课题组所说的“收缩效应”。 民营经济又如何走出“收缩效应”? 相信2025年充满了新的生机,它将是一个各种矛盾交汇的时间窗口,所有的问题都到了边际,房地产必须扭转,债务必须化解,外贸必须打通,就业必须增加,处处是两难,处处是不可能之三角;而所有矛盾都与民营强弱转换直接相关。 2025年的民营最关心的是:少一些口号,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政策。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